RFID在美國軍方的應用
最早使用RFID技術的并不是沃爾瑪或麥德龍,而是美國國防部軍需供應局(DLA,Defense Logistic Agency)。把目光僅僅投放在連鎖超市,可能會妨礙們全面理解RFID技術的應用范圍。
美國國防部軍需供應局目前負責處理的物品種類大約有4600萬,這些物品從水果、可口可樂到防彈背心、汽油和X射線機,應有盡有。不管是否發(fā)生戰(zhàn)事,美國國防部軍需供應局每年都要承擔總價值達832億美元的8700萬次貨物運輸任務。看上去他們的工作有一點像沃爾瑪或麥德龍?可是沃爾瑪和麥德龍并不銷售導彈發(fā)射架和蒸汽渦輪,而且也不需要把商品武裝押運到敵對的軍事地區(qū)。
不管是在越南戰(zhàn)場還是伊拉克戰(zhàn)場,美國國防部軍需供應局一刻不停地進行著購買、銷售、分發(fā)和處理各種軍需物品的工作,因此,美國國防部軍需供應局一直要求保持反應的靈敏性。但是在第一次海灣戰(zhàn)爭中,美國國防部軍需供應局的供應出現了嚴重的混亂,來自軍方的壓力要求他們必須進行改革,要求美國國防部軍需供應局變成一個人員精簡、服務高效的軍事支持單位。"很明顯我們必須保持很高的競爭力,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必須更加敏捷!"美國海軍物資公司總監(jiān)Keith W. Lippert這樣解釋變革的動力。
對于美國國防部軍需供應局來說,敏捷意味著要在準確的時間將對方恰好需要的物資,送到正確的地點并保證需要物資的部隊恰好可以用上。因此,美國國防部軍需供應局開始對自己的操作流程進行重新規(guī)劃,他們實現了戲劇性的突破——將武器的退貨訂單從2001年10月的45萬件降低到2004年3月的28萬件,而美國國防部軍需供應局計劃今年年底這個數字降到27.5萬件并且在2005年持續(xù)下降。美國國防部軍需供應局宣布其操作成本——即人員進行貨物管理的成本——今年已經達到了歷史最低點:15.5%。1992年,這一項成本是35%。
為了使美國國防部軍需供應局的物資供應更加有效率,他們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機構精簡,1991年"沙漠風暴"時,美國國防部軍需供應局的工作人員將近6.5萬人,而目前精簡之后的美國國防部軍需供應局工作人員已經降到了1963年以來的歷史最低——2.15萬人。他們將23個倉庫納入到一套系統(tǒng)下進行管理,并對原來的42套業(yè)務和支持流程進行合并和重組,簡化至目前的六個主要業(yè)務流程,包括物流、財務和人力資源等等。到現在為止,美國國防部軍需供應局已經投入了10億美元進行業(yè)務流程整合,但是效益是顯著的——他們?yōu)檎麄€軍隊節(jié)省了大約18億美元的費用。
顯然,美國國防部軍需供應局需要讓盡量少的員工實現盡量大的價值。在整個業(yè)務流程優(yōu)化以后,采取合適的技術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成為他們的當務之急,美國國防部軍需供應局這時選中了RFID技術。
為什么要選擇RFID,Lippert的解釋是,"我們以前的系統(tǒng)不夠好,我們花在物資運送過程中的時間太久,而且花費巨大。"這個解釋太過含糊,而我們需要了解的是背后的原因,即究竟RFID怎樣改善物資管理和運輸。
起因還要從海灣戰(zhàn)爭談起。在第一次海灣戰(zhàn)爭期間,美軍負責軍需的軍官最喜歡談到的一個比喻是"鐵山"。這個比喻的含義是,雖然美國投入了30億美元用于滿足戰(zhàn)場上200多萬條物資請求,但是由于原來的物資供應信息系統(tǒng)處于完全不透明的狀態(tài),前線部隊根本無法知道其需要的物資在哪里。一個軍需官這樣描述當時的狀態(tài):"每天我都要到不同的港口跑上幾趟,以便弄清楚我們的訂購的物資到了沒有。"在這種不透明的"鐵山"狀態(tài)下,部隊已經轉移了陣地,武器卻經常運到了原來的地點,軍人對美軍的物資供應幾乎喪失了信心。
美軍的供應鏈管理需要更加透明和敏捷。2001年上任的美國國防部軍需供應局CIO De Vincentis曾經擔任過副CIO,她對美國國防部軍需供應局的已有信息系統(tǒng)了如指掌。雖然從1980年開始人們就計劃更新美國國防部軍需供應局的信息系統(tǒng),但是很多問題阻礙了這個進程。De Vincentis分析了系統(tǒng)更新失敗的原因:空談勝過實際行動、認為變革是非常痛苦的、缺乏改革的熱情,還有就是和中國很多企業(yè)一樣,美國國防部軍需供應局也習慣了自己開發(fā)程序代碼,這些因素讓變革遙遙無期。
De Vincentis發(fā)動了變革,因為她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但是改革時必須明白方向。De Vincentis分析了原有系統(tǒng)的弱點,原有的信息系統(tǒng)是訂單導向型的,也就是說,美國國防部軍需供應局只對訂單負責,根本不考慮下訂單的人是誰。但是在實際戰(zhàn)爭中,軍需供應理應是需求者導向的,也就是供應部門要為作戰(zhàn)部隊服務,不是為訂單服務。在這一點上,軍需供應已經和商業(yè)供應沒有什么不同,作戰(zhàn)部隊就是美國國防部軍需供應局的客戶。
De Vincentis果斷決定選用SAP AG的ERP系統(tǒng)和Manugistics公司的供應鏈管理軟件。美國國防部軍需供應局開始了轉變,效果不僅體現在供貨速度加快和成本降低,而且體現在物流配送具有了更高的靈活性和準確性,而通過信息系統(tǒng),軍官們可以隨時了解自己需要的物資運送到了哪里,當他們收到貨物的時候,也會發(fā)現商品上被貼上了一個不大的標簽,撕開不干膠,你會看到一圈一圈的天線和一個小巧的芯片——這就是RFID Tag,讓供應鏈管理飛快加速的魔術道具。
RFID技術和ERP及供應鏈管理系統(tǒng)在美軍入侵伊拉克的戰(zhàn)爭中得到了真正的檢驗。當時的美軍中央戰(zhàn)區(qū)指揮官Tommy Franks在2002年7月31日下達命令,任何進入其所轄戰(zhàn)區(qū)的物資必須貼有RFID Tag。De Vincentis認為,Tommy Franks決定要除掉這個不透明的"鐵山"了,他要得到的是一張物流全景圖,在這個全景圖的幫助下,美軍的供應要更快更精準。
五角大樓在此前已經批準了RFID的標準,位于賓夕發(fā)尼亞州的美國國防部軍需供應局配送中心提升了自己在RFID運作方面的技術能力,美國國防部軍需供應局倉庫中96%以上的貨物都貼上RFID Tag。今年6月,美國國防部軍需供應局已經成功處理了價值12億美元的831,222項訂單,使用了RFID技術的供應鏈系統(tǒng)以前所未有的效率支持著美軍在費盧杰的戰(zhàn)斗,美國國防部軍需供應局正在用歷史上最少的人力處理歷史上最復雜的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