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肩SNS熱和智能手機熱!移動支付潮起
一個產業(yè)的真正變革是一件多方勢力共同參與的浩大工程,它一定不是只屬于某家公司的生意,當所有大佬都在以自己利益為核心去謀劃未來的版圖的時候,真正的機會也許屬于那些更加心無旁騖推動變革的創(chuàng)新者。
在Facebook上市之后互聯網創(chuàng)新的下一個大的主題是什么?也許移動支付正在成為新一輪的焦點。
這一波正在逐漸升溫的移動支付熱潮不同于2005年左右興起的社交網絡熱和2010年前后隨iPhone4發(fā)布掀起的智能手機浪潮,甚至無論在參與者的復雜程度和影響的廣度上面都甚于前兩者——傳統(tǒng)金融機構、電信運營商、手機廠商、軟件開發(fā)者、第三方金融服務商無一不期待自己能夠在這個深刻影響未來商業(yè)格局的領域中分得一杯羹。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的報告,2012年全球移動支付額將超過1715億美元,移動支付的市場還將在2016年增長到6170億美元,在這個融合了金融、電信、軟件公司等多方行業(yè)勢力的產業(yè)中,對于未來當然不可能只有一個答案,至少從技術角度來劃分,目前的移動支付可以分為運營商計費、刷卡支付、應用支付和NFC代表的近場通訊支付等4個主要方向。
刷卡支付,Square引領的創(chuàng)業(yè)風暴
7月25日,據路透社和《紐約時報》消息,創(chuàng)業(yè)于2009年的支付公司Square即將完成新一輪的2億美元融資,短短3年之內,這家公司的估值已經飆升到了32.5億美元。
Square的誕生源自一通朋友間電話中的吐槽。杰克·多西的朋友邁克凱爾維經營著一個玻璃品工作室,一次他的一位客戶因為邁克凱爾維未能接受美國運通的信用卡而放棄了購買這些產品的計劃。在某次邁克凱爾維通過iPhone與杰克·多西交談的時候,他吐槽道“真是頗具諷刺意味,我通過iPhone與我的業(yè)務伙伴進行通話,而這一設備本身就具備了所有我需要用來解決麻煩問題的技術?!?/P>
不料這個吐槽卻激發(fā)了一個革命性的產品。多西覺得他們可以共同打造一個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將幫助人們利用智能手機開展或接受信用卡支付業(yè)務,很快一個方形的可插入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耳機的小盒子就誕生了。與商家和信用卡公司之間所達成的復雜而昂貴的計劃不同的是,Square對所有人都收取相同的費用(包括那些來自于跳蚤市場的小商販,甚至是在街邊遛狗的人,甚至開設汽水攤的孩子們),如今所有用戶只需支付2.75%的傭金。
在多西的朋友格萊格·基德(Greg Kidd)看來,“杰克最深刻的洞察力與技術無關,他總是從社交因素開始分析。Square就像是一個民主化的機器。為什么你必須在獲得許可之后才能支付?這是當前銀行對待你的方式。”
幫助那些在銀行面前沒什么話語權的中小商戶更便捷地完成交易讓Square在美國迅速引爆流行,與此同時,通過外接設備做移動支付的思路也啟發(fā)了全球范圍內無數創(chuàng)業(yè)公司。
例如在中國,Square崛起后涌現出一大批以手機刷卡器為產品形態(tài)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目前在中國,移動支付市場的執(zhí)行標準和商業(yè)模式問題遲遲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尤其是NFC為代表的近場支付的發(fā)展更是緩慢,與此同時智能終端設備卻快速普及,通過為移動設備外接刷卡器來完成遠程支付就成了現階段的一個明顯的創(chuàng)業(yè)機會。
這也是為什么無論是拉卡拉、錢方、快錢還是盒子支付都將目光瞄準到了刷卡支付上。平心而論,運營商計費的支付模式的商業(yè)機會不會屬于創(chuàng)業(yè)公司,應用支付在軟件背后構建一整套信用體系也非一日之功,NFC真正的爆發(fā)還需依賴產業(yè)鏈上的大玩家去推動以平衡高昂的硬件更換成本,相比之下,刷卡支付就成了創(chuàng)業(yè)公司在移動支付領域分得一杯羹的絕佳機遇。
和Square類似,國內的刷卡支付第三方平臺也大都主打便民金融服務,定位于一些中小型商家,覆蓋銀聯POS機不會覆蓋到的市場,在這個領域,技術本身并不構成特別高的門檻,相反打通和盤活銀行資源,如何與銀行勢力合作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刷卡類支付企業(yè)的未來。
今年2月,金沙江創(chuàng)投合伙人朱嘯虎在其微博公布了一張印有銀聯Logo的類Square手機刷卡器,不過這卻并不是銀聯親自進入移動支付市場,整個產品的硬件和技術提供是來自深圳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盒子支付。
對于這一次試水,銀聯并未高調宣傳,此舉也被認為,其布局意義大于實際的商業(yè)意義。事實上,這種基于外設的刷卡設備在現階段確實有著一定的需求,并且相比網上通過軟件遠程支付,大多數國人對于刷銀行卡的接受程度更高。
這種刷卡支付模式在短時間內能夠迅速風行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無論用戶還是銀行遷移成本都較低——用戶刷銀行卡的習慣早已養(yǎng)成,不需要再去教育;相比在并不擅長的互聯網上構建一整套支付體系,銀行更愿意在自己駕輕就熟的銀行卡領域一展身手,但是這種機會對于刷卡支付的第三方公司來說也意味著一個嚴峻的挑戰(zhàn)——與未來智能化的移動支付相比,刷卡支付更像是一個過渡性的產品形態(tài)。
真正意義的移動支付應該是基于數據的智能交易,而不是硬件,在這一點上,刷卡支付的先驅Square已經早有思考。
目前Square已經推出了新一代的產品:無需劃卡的版本。這源自于多西給員工的一個挑戰(zhàn)“我希望獲得一種非常順滑的支付體驗,當我走出去的時候,不會記得自己曾支付過”。比如,顧客可以通過 Wi-Fi 自動登記,當他們想要買東西的時候,只要告訴商家自己的名字即可。他們甚至不需要去掏自己的口袋。
Pay With Square就是這樣一款顛覆傳統(tǒng)結賬方式的產品。
當你走進一家商店或咖啡店時,收銀員就知道你的光臨了,因為你的名字和小頭像會出現在他的iPad屏幕上。要結賬時,他就會點擊iPad上你的名字。
然后就是神奇的一刻:你只需要說出你的名字就可以付款了。收銀員會比較你的真人和iPad屏幕上你的照片,然后點擊“確定”,完成交易。不需要現金,不需要卡,不需要簽名 —— 你甚至不需要從口袋里掏出手機。
也許,刷卡支付真正的機會并不在于小小刷卡器本身,而是在于刷卡器背后的功夫。如何充分利用刷卡器所連接的智能終端的強大功能,打造一個看不見的在線支付系統(tǒng),甚至將地理位置信息融入進去還原一個智能化的消費場景,讓卡逐漸消失,才是類Square創(chuàng)業(yè)者們真正應該思考的事情。
運營商計費,電信大佬的蛋糕
根據Gartner對全球移動支付市場的報告,至少在目前,運營商計費的移動支付模式在全球范圍內還是占據主流,尤其是在發(fā)展中國家市場,短信仍是主要的移動支付手段,而在發(fā)達國家的成熟市場中,個別地區(qū)非常強勢的運營商通過入股等方式整合商業(yè)銀行和連鎖商戶也在移動支付領域中獨領風騷。
日本就是一個運營商強力主導移動支付的典型市場。在全球各地還多是以PC互聯網為主導的5年之前,日本的移動互聯網就已經高度發(fā)達,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在當時就惠及普通人生活的手機支付。通過手機,普通日本人可以完成在街上買早點、飲料和游戲應用等一系列動作。
日本的運營商牢牢控制著手機購買的渠道,運營商對于終端配置的掌控力極強,大的運營商都有自己強大的手機終端定制部門,他們直接向夏普、東芝、京瓷、NEC這樣的手機廠商下達指令,在清單中詳細列出他們所需要的手機的各種規(guī)格。
這樣做最大的便利是在硬件的標準上能夠很方便的統(tǒng)一,在運營商定制的手機內部都會預置手機支付模塊,也會預裝二維碼識別軟件,這就為移動支付的普及在硬件層面首先掃清了障礙同時運營商也成為在支付鏈條中主導的一方勢力。
同時,為了強化自己在整個支付體系中的能量,日本的運營商還花費巨資入股銀行和便利店等上下游企業(yè),例如2005年4月,日本最大的電信運營商之一NTT DoCoMo注資1000億日元(9.45億美元),獲得三井住友信用卡公司34%的股份,雙方合作推出“ID”子品牌的移動支付業(yè)務。2006年3月,NTT DoCoMo投入7690萬美元購買日本第二大便利連鎖商店Lawson (羅森)2%的股份,以使得DoCoMo的用戶可以在Lawson的100個商店內使用手機支付貨款。
對于日本移動運營商在移動支付領域中的風光地位,不少國家的運營商同行也心生羨慕,他們同樣希望能夠在產業(yè)博弈中壓倒銀行勢力,出于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標準之爭也讓很多市場中的移動支付在產業(yè)巨頭的內耗中裹足不前。
其實,有時候真正能成氣候的創(chuàng)新往往不是出于精密的算計而多是一個能夠簡單便捷解決普通人支付需求的方案。
今年7月,劍橋大學學者奧利維亞·奧沙利文的一篇介紹風靡肯尼亞的移動銀行服務m-Pesa的文章轟動西方——習慣了在談到移動支付就去思考如何在運營商,銀行和商戶之間進行博弈的人們難以理解一個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運營商計費思路,竟然在肯尼亞這個落后市場實現了西方發(fā)達國家做不到的“消滅現金”的夢想。
按幾個鍵,輸入幾個數字,交易就可以完成。只需要一部手機,并注冊到肯尼亞移動服務商Safaricom,你就可以在幾秒鐘之內付費,無需現金,無需前往銀行排隊。這就是正在改變非洲經濟的m-Pesa服務。這項服務允許用戶和企業(yè)無需現金和銀行帳戶,甚至無需固定住址就可以進行支付。
對于生活在偏遠地區(qū)的人們,m-Pesa服務意味著他們不必帶著大量的現金去市場或城鎮(zhèn)交易,這樣就不必冒著被劫或被盜的危險。對于那些沒有固定住址或銀行帳戶的人們,m-Pesa就成為了他們裝在手機中的銀行,這項服務可以使他們把自己持有的任意一種現金充入m-Pesa帳戶,獲得移動支付額度,并進行支付、轉帳或存款。
在肯尼亞,m-Pesa 依賴的是由無數小型零售店構成的移動金融網絡,他們注冊成為m-Pesa 的代理商,這些代理商就相當于銀行的網點,顧客來到這些零售商的店鋪后,可以支付現金為手機充值,作為電子貨幣。這些電子貨幣可以在不同手機用戶之間交換和轉帳,只需發(fā)送一條文本消息和一個代碼系統(tǒng)。電子貨幣的收款人想要兌現的時候,只需拿著自己的手機到最近的零售店,用自己的文本短信就可以換成現金。
應用支付:信用為王
在所有的移動支付模式中,應用支付可能是最具有互聯網基因的一個。它是PC互聯網時代沿襲過來的支付模式,目前主要多是在線的遠程支付,在國內的典型代表就是支付寶、財付通等互聯網大公司勢力。
在支付逐漸向移動支付轉化的過程中,應用支付無疑是最具有用戶基礎的,例如支付寶開發(fā)出手機支付寶客戶端就能直接轉化過來一部分傳統(tǒng)的PC用戶,品牌的影響力和忠誠度是他們最大的資本,而在軟件背后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則是其過去若干年積累下來的一整套信用體系。
在如今移動應用門檻被極大拉低的時代,一個有競爭力的支付應用核心也越來越不在軟件本身,而是背后的一套信用體系。在支付寶前首席用戶體驗師白鴉看來“在道的層面,信用信用還是信用,信用體系是根本;術的層面,服務服務還是服務,幫助整個上游銀行做好服務;事的層面,應用應用還是應用,盡可能在軟件層面創(chuàng)造最好的用戶體驗。”
其實,對于支付寶這樣的第三方的支付應用提供商來說,信用體系是根本,而幫助銀行做好細分的服務才是他們的機會。通常銀行所提供的主要支付工具有匯兌、票據、銀行卡、網銀、收款等等,而第三方支付則使用銀行提供的這些工具,構建更高層次的網上支付、交易擔保、信用卡還款等等。第三方的支付公司應該是在銀行搭建的基礎上建立更加細分和專業(yè)的服務,本質上他們只是做信息流的傳遞優(yōu)化,而不涉及現金流。他們與銀行的關系類似于職業(yè)經理人和老板。
對于銀行來說,最大的優(yōu)勢無疑是資源,這也是第三方支付應用公司無法與之匹敵的,但是與他們掌握資源的強勢同樣明顯的是銀行在面向互聯網用戶提供服務時的落后和僵化,而這恰恰是作為第三方應用支付企業(yè)最大的機會——幫助銀行改進服務,建立品牌聲譽,用自己最擅長的用戶體驗留住用戶的同時幫助作為合作伙伴的銀行提升支付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品牌和用戶忠誠度就不知不覺中建立起來了。
對于移動支付來說,支付寶這樣的應用支付企業(yè)無疑是擁有廣泛的用戶基礎,當它開始推動自己的移動支付戰(zhàn)略時勢必會對產業(yè)帶來較大的影響,只是對于創(chuàng)業(yè)公司來說,應用支付這個領域很難誕生出新的玩家,因為軟件背后的品牌和信用體系構建不是一家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在短時間內能夠做到的。
山雨欲來的NFC
無論是刷卡支付還是應用支付,本質上主要還是遠程支付,對于手機天然隨身攜帶的特性來說,近場支付在移動支付中的想象空間則更加明顯。
在所有移動支付方案中,NFC無論從技術,安全性和便捷性上都是相對最合適的解決方案,但是它的普及也是難度最大的,因為從支付標準的確立,到硬件設備的普遍支持再到運營商的從SIM卡層面的兼容都不是一兩家公司能夠通吃的,只能等待產業(yè)的大勢力共同來推動。
盡管Gartner預測,到2015年之前,NFC還難以真正普及和爆發(fā),但是對于移動支付來說,NFC成為主流趨勢,只是時間問題,這取決于智能手機的大量普及和支持NFC終端的大面積鋪貨,而在這個層面上,手機廠商早已紛紛布局。
目前在IOS、Andriod和WP三大智能手機平臺上,除了下一代蘋果對于NFC的支持還處于傳言階段外,其他平臺都早已擁抱NFC技術,并且對于不少手機廠商而言,是否支持NFC正在成為他們產品的一個重要賣點。
市場研究公司Forrester分析報告顯示,2011年支持NFC技術的手機出貨量達到4000萬~5000萬部。2012年年末,全球將有約3億部手機/PDA具備NFC功能,占據智能手機市場總量約20%。每一周全球有超過100萬臺支持NFC的Andriod手機被激活,這都將為NFC在移動支付領域的普及奠定堅實的硬件基礎。
在標準層面,長期以來中國移動主導的2.45GHz標準與中國銀聯力推的13.56MHz標準爭得不可開交,不過這場博弈已經逐漸告于段落。6月21日,中移動擬與銀聯簽約,將移動支付標準統(tǒng)一為銀聯主導的13.56MHz,結束雙方之前的標準之爭,這為NFC支付在國內的大規(guī)模普及掃清了最大的障礙。
“對我們來說,下一步要盡快把NFC的功能內置到手機中去。對金融開放SIM卡空間,把手機的一些空間拿出來,給支付領域使用”。中移動董事長奚國華在簽約儀式上透露。
這也意味著,NFC這塊產業(yè)堅冰已經開始松動,加上幾乎所有智能手機廠商的熱捧和越來越多商戶對這一模式的支持,NFC引發(fā)移動支付新浪潮的日子并不遙遠。
關于移動支付的另一個視角
當然,當我們談論移動支付未來的時候,有一家公司注定是無法被忽視的,那就是蘋果。
在今年6月的蘋果全球開發(fā)者大會(WWDC)上,新的應用Passbook(銀行賬簿)的推出讓人看到了蘋果在移動支付領域顛覆格局的可能性。用戶用Passbook這款軟件收集很多電子優(yōu)惠券,電影票、積點卡信息,并且能輕松查詢。盡管應用尚不具備信用卡交易的功能。但是想把Passbook和用戶的iTune賬戶打通不是難事。
同樣是在WWDC大會上,蘋果CEO庫克意味深長地公布了一組數字,目前蘋果擁有4億個活躍的iTunes賬戶,每個賬戶關聯的信用卡信息都是激活并有效的。通過使用位置查詢,iPhone可以替代傳統(tǒng)的信用卡,幫助用戶購買咖啡,雜物,甚至為他們的沖動購物買單。未來iTunes將不再只能購買應用和音樂,iTunes可以購買所有東西。
幾年前,當蘋果推出iTune的時候,人們看到的只是一個蘋果ID,如今這個當初簡單的ID捆綁著與人們生活娛樂如影隨形的iPhone,已經變成了一個支付帝國。
如果蘋果真的想摧毀信用卡公司,他們完全可以繞過這些公司,建立自己網上支付平臺,并用折扣和優(yōu)惠來吸引人們使用iTunes支付。蘋果有977億美元的現金儲備,他們有資本干這事。同時他們還有在網絡方面的基礎建設,他們也可以直接和銀行合作。
當然也大可不必這么做,事實上,如今的蘋果已經具備了手機支付的雛形。
比如一旦有人用iPhone登陸iTunes Store下載或在線播放音樂等,其iPhone手機將自動與該人的iTunes帳戶建立連接,其中就包括信用卡和支付信息。如果蘋果要實現手機支付,所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如何讓與iTunes帳戶相連接的信用卡完成支付,而WWDC上發(fā)布的Passbook毫無疑問將會成為關鍵的節(jié)點。
就在各方勢力都在為如何瓜分未來移動支付市場大蛋糕而處心積慮的時候,蘋果竟然在不經意間成為了潛在的最大的移動支付廠商,當然不是所有企業(yè)都能成為蘋果,但其通過在自己的體系下,擁有自己的ID并捆綁信用卡來成就移動支付夢想的做法卻發(fā)人深思。
事實上,移動支付是一件極其復雜卻又極其簡單的事情,讓用戶信賴你并通過服務和應用讓用戶離不開你,任何企業(yè)做到了這兩點,支付便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與此同時,在智能手機時代,一個簡單的個人ID再也不僅僅是一串字母而已,它所能承載的東西成指數級上升,當整個傳統(tǒng)世界都在向手機這個小小的屏幕遷移的時候,個人ID背后展現的能量才剛剛開始,具有著無限的遐想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