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設備觸及隱私安全 海量信息增加危險
在幾年前,我們也許還無法想象將各種電子設備穿戴在身上進行使用,但是現在,可穿戴設備已從概念走進了現實。可穿戴設備顧名思義,可以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戶的衣服或配件便攜式設備。但它又不僅僅只是一種硬件設備,還可以通過軟件支持數據交互、云端交互來實現強大的功能。
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可穿戴設備是基于互聯網、根植于物聯網以及移動智能的產品,可以感知并且記錄用戶的身體信息以及行為信息,可以說與用戶的生活完全息息相關,自然的就存在了用戶信數據安全與個人信息安全的隱憂。
順應時代發(fā)展,可穿戴設備一定會成為日后市場的主流,普及整個市場那是必然的結果,那么怎么保證廣大用戶的信息安全呢?
時代趨勢 可穿戴設備未來或將無處不在
可穿戴設備具有可計算及移動、智能、互聯特點。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普及和物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可穿戴設備將伴隨人們的日常生活、智能家庭、醫(yī)療保健和健身運動。目前可穿戴設備多以具備部分計算功能及可連接手機和各類終端的便攜式配件形式存在,主流產品形態(tài)主要包括以下四種:
1. 以手腕為支撐的watch類,包括手表、戒子、腕帶等產品。
2. 以頭頸為支撐的Glass類,包括眼鏡、頭盔、頭飾、領帶、耳機等產品。
3. 以腳部為支撐的shoes類,包括鞋、襪、腳鏈,或將來其它腳腕飾品。
4. 以腰部為支撐的girdle類,包括皮帶、腰帶及減肥瘦身帶等產品。
此外,非主流的功能性產品還有拐杖、輪椅、繃帶、書包、服裝等。未來,甚至鈕扣等細小產品都有可能成為智能可穿戴設備。設想一下,如果智能手表收集個人生理信息并將數據傳送到手機上,手機將可以根據生理指標提醒用戶是否需要涂抹防曬霜或保濕乳,可穿戴設備已經從健康監(jiān)測、行為監(jiān)護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海量數據 可穿戴設備集成用戶隱私
可穿戴設備通過互聯網釋放出海量的數據,無論是企業(yè)針對用戶的市場營銷,還是用戶個人的身份特征和消費習慣,都變成可以存儲、可以處理、可以深挖及可以整合利用的各種數據。大量的數據背后,隱藏著大量的經濟、社會甚至政治利益。
眼下,人們對網絡的依賴日益增強,可穿戴設備強化了這種依賴性。當可穿戴設備到處印刻著健康指數、生活偏好、行為習慣、行動軌跡、工作履歷的時候,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泄露的危險將大大增加。
毫無疑問,可穿戴設備可記錄的數據量越大、可獲得的個人隱私越多,信息安全隱患就越大。換句話說,如果你使用這種可穿戴設備時間越久,關于你個人一切的一切都將無處遁形,包括健康情況和生活情況等隨時都可能暴露或被發(fā)現、被泄漏及被無良所有和違法使用。
總之,當可穿戴設備將人、事、物與互聯網連接得越緊密,個人隱私保護面臨的挑戰(zhàn)將越大。
最佳手段 數據加密為用戶隱私撐起防護傘
其實可穿戴設備已經進入了我們的生活,12年6月谷歌就已發(fā)布了谷歌眼鏡,13年初投入市場,該產品可實現拍照、錄像及發(fā)送信息和運行內置應用等功能。但是直到現在為止一直飽受用戶詬病。除了被指觸犯了用戶隱私之外,安全漏洞的存在自然也是原因之一。
與網絡進行互聯的可穿戴設備就無法避免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以及會發(fā)生的惡意攻擊,一旦受到這些安全風險的影響,個人隱私就有可能遭到泄露。而要杜絕這種可能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加密軟件作為防護,保護個人敏感信息安全。其中最值得信賴的手段就是一國際先進的多模加密技術為核心的山麗防水墻數據防泄漏系統(tǒng)。
為了不被可能出現的信息安全隱患影響,可以盡情享受可穿戴設備帶來的便利,需要各方面同時努力,相關部門需要完善可穿戴技術的行業(yè)標準,盡快的出臺《個人信息保護法》,不能以犧牲用戶權益的代價放任可穿戴行業(yè)的發(fā)展。同時用戶自己也要主動為個人的信息安全采取行動,不讓敏感數據外泄的最好的辦法就是使用有針對性的加密軟件捍衛(wèi)數據本源的安全,防止信息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