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剛需成可穿戴設備當務之急
早在前年,2014年就被預測成為可穿戴設備發(fā)展的“爆發(fā)年”。事實上,市場上推出的可穿戴設備的確種類繁多,讓消費者應接不暇。但對于層出不窮的產品而言,市場目前的表現(xiàn)卻是“剃頭挑子一頭熱”,各種可穿戴設備中,真正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卻屈指可數(shù)。
未來呢,到底可穿戴設備能不能像因特網和手機移動設備那樣成為社會的主流產品,我們還不能過早地下定論,但它的蓬勃發(fā)展勢不可擋。
可穿戴設備席卷全球
未來幾年智能可穿戴產品將逐步全面融入人類生活,并將改變人類生活方式,這種強大的力量將是顛覆性的。
若說2013年以前,智能設備是“死”的,冷冰冰,沒有觸覺、味覺、視覺,按下一個按鈕,輸入一個命令,它才知道人們要做什么,而今歷經漫長的“冰川時代”后的智能穿戴設備終于在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的革新、傳感器功能的升級、語音交互技術的再造、高性能低功耗處理芯片的推出等的助燃下,“活”了起來,越來越具人性了。
如今的谷歌眼鏡,已能記錄你所看到的一切;nike+的運動鞋,能留存你出訪的行程;而智能手環(huán)能計量你每天走路的步數(shù),監(jiān)測你的睡眠情況;通過智能項鏈,能傳輸生活數(shù)據(jù)記錄你的身體機能,還可提醒狀態(tài)調整,做出健康趨勢分析……
其實,可穿戴設備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早在10幾年前,一些科技展覽會上,它的雛形就已經出現(xiàn)過。只不過限于技術水平、成本問題,這些設備一直無人問津。
谷歌眼鏡的出現(xiàn),標志著可穿戴設備開始進入大眾市場,不再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讓大眾消費者也深刻體驗了一把科學技術帶來的新鮮感。同樣可穿戴設備的出現(xiàn)也不僅僅是一種對我們的生活、感知帶來很大轉變的產品,更是一種倡導美好生活方式的產品。它的科技感、時尚感更能吸引大眾消費者。也許在未來,智能手機等產品將會被可穿戴設備取代。
相關專家指出,可穿戴設備的興起將帶動整條產業(yè)鏈的發(fā)展,不僅有助于傳統(tǒng)硬件產業(yè)的轉型,還給可穿戴計算、傳感器、材料技術等相關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
2013年,國內可穿戴市場悄然“萌動”。2014年儼然成為可穿戴設備行業(yè)的“爆發(fā)年”。
種類繁多,覆蓋多領域
雖然可穿戴設備還是一個新興的市場,但是這個市場在過去幾年內獲得了爆炸式增長。據(jù)德勤預測,今年1000萬件可穿戴設備的銷售將會帶來一個價值30億美元的市場。到2018年將達到190億美元。巨大的市場前景讓谷歌、蘋果、聯(lián)想等國內外巨頭紛紛布局可穿戴產品。
除了谷歌的智能眼鏡,目前可穿戴設備種類繁多,五花八門。包括智能手環(huán)、智能手表、智能眼鏡等,滲透了健身、醫(yī)療、娛樂、安全、財務等領域。
然而消費者的眼光是挑剔的,其中一些產品也許在人群中大受歡迎,另外一些也許將走向沉寂。就目前來看,其仍處于噱頭有余、實用性不足的尷尬境地。從手環(huán)到智能手表再到各種功能眼鏡,大都功能簡單,不能滿足消費者剛需。
預測分析平臺firstinsight在6月對350名消費者進行了調查,firstinsight把設備除去商標后給參與測試的消費者使用,共測試15款可穿戴設備。結果顯示,僅naburazer智能腕帶得到9分的好成績,意味著產品很可能大賣。測試的可穿戴設備67%都在5分及5分以下,意味著產品需要改善或很可能失敗。
除了上述功能的弊病外,可穿戴設備在外觀設計、價格定位、安全隱私存在風險、不同產品之間的互通性很差等方面,恐怕短時間內難以激發(fā)消費者購買使用的熱情。
還有難題在于可穿戴設備圍繞上游、下游產業(yè)的優(yōu)化還不夠,產品開發(fā)和生產流程中需要優(yōu)化的環(huán)節(jié)較多。關鍵技術還需要進化,例如很多傳感器精度和算法完成度等關鍵技術還與市場期待有很大的差距,有待進一步突破。
可穿戴設備要真正滲透于大眾消費市場,還要邁過產品實用性、產業(yè)鏈成熟度和商業(yè)模式完善程度等門檻。技術發(fā)展初期昂貴的價格也是普及于消費市場的一個關鍵障礙。而目前,整體的用戶體驗并不出眾,或許未來可穿戴設備的突破點在垂直細分領域能否解決細分用戶的需求將是關鍵。
可穿戴設備黑客下一個攻擊目標
網絡安全公司賽門鐵克最近公布了針對可穿戴設備安全性和保密性的調查報告。
在“如何量化自身的安全”這項報告中,賽門鐵克發(fā)現(xiàn)了很多具有安全隱患的自跟蹤設備和手機應用軟件。其中就包括了很多國際知名品牌的設備,它們記錄的位置信息很容易被攻擊。
根據(jù)市場情報公司api的調查表明,預估全球可穿戴設備在2018年的年度設備出貨量將達到約48億件,但是到那時大部分人都會穿戴來自fitbit、jawbone、三星等品牌的健身追蹤器,甚至有更多的人使用智能手機的應用來追蹤他們全天的運動狀況。
假設你佩戴的穿戴設備被黑客入侵,黑客很可能獲取你以下的數(shù)據(jù):
你運動過的里程數(shù)、經常跑步的時間段、經常跑的路線、居住在哪里、年齡、性別、身高和體重、你的心率、所處的海拔、所跑的步數(shù)、度假的時間和地點。
這個報告同時表明有20%的健身軟件采用明文傳輸密碼,有52%的手機應用并沒有履行它們的保密條約。
報告還表明,這些數(shù)據(jù)很可能對政府官員、營銷人員、商人和黑客有極大的吸引力。
建議:用戶如果不用wi-fi或者藍牙時,就應該將這些功能關閉,而且要對你所安裝的手機應用保持警惕,還要弄清楚這些應用將會如何處理你的個人數(shù)據(jù)。設備的生產商簡化這些功能的關閉操作,這樣用戶就能在不用這些功能時更方便地將其關閉。
“最后一公里”問題仍存
業(yè)界專家稱,當智能眼鏡、頭罩、手表、手環(huán)、腳環(huán)、睡衣、鞋子、襪子等可穿戴設備漸漸“攻占”人體的各個部分,形成人體信號的體域網,智能可穿戴設備所引發(fā)的營銷風暴將是驚人的、革命的。
然而,當前可穿戴設備所面臨的困難亦與時俱來,挑戰(zhàn)重重,常常遭遇“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盡管未來數(shù)年可穿戴設備能在移動廣告領域取得“快速進展”,但這也主要取決于這類設備能否受到消費者的熱擁。經常運用大數(shù)據(jù)、社交網絡的可穿戴設備,讓消費者了解到可穿戴設備會觸發(fā)隱私問題,并可能引起法律問題,這是廠商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
同時,可穿戴設備市場發(fā)展亦面臨著用戶使用習慣的問題——已經習慣使用大屏幕、快捷便利操作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用戶面對小巧輕薄、過小屏幕、內存不大的可穿戴設備時可能會多有猶豫,這也使作為一個營銷平臺的可穿戴設備發(fā)揮移動營銷的作用受限,一些廠商不太樂意在此做廣告。
時下,市場上不少智能可穿戴設備為了所謂高科技而高科技、為了時尚而時尚,卻未能真正抓住用戶的“尖叫點”,迷失了商業(yè)模式本質的三大要素——客戶價值的獨特性、關鍵資源的不可模仿性和盈利途徑可持續(xù)性。如何真正滿足用戶需求,鼓勵用戶長期佩戴,培養(yǎng)用戶黏性,為他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價值并給產業(yè)鏈各方也帶來實在利益,這是一個關鍵。
顯然,如今不管是什么企業(yè),尤其是那些營銷手段日益單一化、同質化的企業(yè),最好靜下心來了解一下“可穿戴設備”這個概念,并掌握它們的發(fā)展趨勢和運用,不然你會落伍的。因為在全球,幾乎所有的互聯(lián)網大企業(yè),絕大多數(shù)的風險投資,再加上相當一群科技發(fā)燒友,已經把“可穿戴設備”看成了未來最朝陽的事情,而很快由可穿戴設備所引發(fā)的移動互聯(lián)網營銷也將爆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