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移動支付“攻港”困難重重

圖:出租車無現(xiàn)金支付(圖片來自東方IC)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曾報道,在北京,一位乞討者面前的紙板上寫著“推薦使用微信支付”,這是當下移動支付在內地備受追捧的一個真實寫照。在內地,手機支付普及率已達98%,可謂“一機在手,天下我有”。
以支付寶和微信為首的內地移動支付工具,現(xiàn)在正在把觸手伸到世界各地。
在粵港澳大灣區(qū)金融科技論壇上,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現(xiàn)在粵港澳大灣區(qū)、金融和創(chuàng)新科技都是本屆特區(qū)政府的工作重點,它們對香港未來發(fā)展都是舉足輕重。在香港金融科技的發(fā)展中,特區(qū)政府很愿意扮演一個促成者和推廣者的角色。”
但移動支付在香港依然面臨著不少問題。移動支付已在香港擁有一定普及率,其實際使用率卻依然偏低,過去一年香港市民最常用的支付渠道為現(xiàn)金,其次為八達通,而手機支付只占20%。
移動支付容易泄露隱私?
香港人非??粗刈约旱碾[私,而他們的手機內保存了大量的私人資料。他們害怕會因為使用移動支付而泄露了自己的隱私,特別是移動支付需要綁定用戶的銀行卡以及獲取用戶的資料,在香港人看來這是極其不安全的。
移動支付功能涉及的二維碼還有各種解鎖功能,也讓香港人憂心不已。他們擔心一旦自己的手機丟失,關聯(lián)銀行賬戶的移動支付很有可能會讓自己損失慘重,因此不信任移動支付。這也是導致移動支付在當地無法普及的原因。
香港經濟學家關焯照在接受《香港商報》采訪時指出,香港人擔心私隱泄露屬正?,F(xiàn)象,需慢慢進行引導及知識普及,令香港人熟悉電子支付操作流程,了解使用電子支付并不會造成數據泄露。他亦表示看好香港電子支付市場,目前電子支付在香港已經達到一定的普及率,依然有進一步的上升空間。電子支付效率更高更便捷,不過,大部分香港人對現(xiàn)金支付感到滿意,已養(yǎng)成消費行為習慣,較難接受新事物,改變需逐漸引導及教育。
香港本地支付系統(tǒng)成熟
在香港移動支付普及率不高,與本地支付系統(tǒng)成熟運行多年也有關系。跟歐美等地一樣,信用卡等電子支付的高度普及,已經塑造了香港人的支付習慣。香港曾是全球最早推動電子貨幣的地區(qū)之一。
香港本地支付系統(tǒng)“八達通”于1997年面世,這張集交通、餐飲、購物、門禁等功能于一體的卡片,可以覆蓋幾乎所有的日常消費。香港的八達通卡總發(fā)行量近3000萬張,無須記名,充值方便,小額支付頻率極高。
八達通卡采用的是非接觸式智能卡設計,使用者只需要接近八達通讀卡器即可進行交易,并不需要將整張卡插入讀卡器。使用八達通付款時,使用者只需將八達通卡放近閱讀器,款項就會自動扣除。交易時間平均只需0.3秒。交易完成后,讀卡器會發(fā)出"嗶"的聲音,顯示屏會顯示被扣除的金額及卡的余額。

圖:內地市民感受移動支付給生活帶來的諸多便捷(圖片來自東方IC)
內地移動支付的發(fā)展由網上購物興起,現(xiàn)在則由電腦端轉移到手機端。跟內地不同的是,香港人不常使用網購。因為香港本來就是“購物天堂”,線下市場極為發(fā)達,市民隨時能買到想要的東西。兩地的先天條件有所不同。
香港的一些傳統(tǒng)店鋪,目前也不接受移動支付,店家既擔心購買設備增加成本,也害怕財務統(tǒng)計變得困難。“內地人來香港,只帶手機,以為通行支付寶等,結果沒有現(xiàn)金,在小店就不了餐,挨餓”。香港市民蔡女士接受大公網采訪時提醒內地游客,支付寶、微信在香港遠未像內地這樣普及,赴港要提前準備港幣。
香港市民王小姐在接受大公網記者采訪時亦表示:“在香港有很大一部分人對于移動支付的支付安全、隱私等存疑,所以就算現(xiàn)在供應商在香港大撒金錢的時候,這些人也是堅持不用移動支付。其次,就個人使用而言,打開手機支付未必會有我拿八達通或者信用卡嗶一下快。我覺得內地的微信支付或者支付寶在香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大家現(xiàn)在都覺得八達通和信用卡很好用,而且同是移動支付的Applepay和Samsungpay獲得了不少香港人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