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來圍觀|深圳圖書館率先在國內圖書館界全面應用RFID技術
2006年,深圳圖書館新館開放。
深圳圖書館新館是集大眾化、數(shù)字化及研究型為一體的大型現(xiàn)代化公共圖書館。
深圳圖書館前身為寶安縣圖書館,1984年改名為深圳圖書館。歷經7年的籌備與建設,1986年,深圳圖書館紅荔路老館作為深圳經濟特區(qū)建立之初興建的八大文化設施之一,最早建成開放投入使用,引起社會各界強烈的反響。迷人的建筑,現(xiàn)代化的設施,全新的格局,很快便成為特區(qū)的一道文化風景線,熱情的讀者紛紛涌進圖書館。
1983年10月1日,深圳圖書館紅荔路老館館舍破土動工。
1991年5月,讀者冒雨排長隊辦借書證。
深圳圖書館在全國率先實行“分級藏書、分科開架、分室閱覽”的新型藏書與流通模式并免證進館,在公共圖書館中第一個全面實現(xiàn)圖書館流通業(yè)務計算機管理,創(chuàng)造了兩個“全國之最”。1994年9月19日,國際圖聯(lián)第一副主席鮑頓先生到館參觀,感慨道:“這里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圖書館?!?/p>
紅荔路老館開館首日,在大廳舉辦首屆館藏藝術書籍展覽,吸引了眾多參會嘉賓及讀者。
經過近10年的高速發(fā)展,深圳社會經濟等各方面均對圖書館有了新的需求,1998年12月28日,“深圳市文化中心(音樂廳、中心圖書館)”奠基開工。2006年,深圳圖書館新館開放,總建筑面積49589平方米,這是市政府投資興建的集大眾化、數(shù)字化及研究型為一體的大型現(xiàn)代化公共圖書館,是深圳“圖書館之城”的龍頭館和中心館,在全國首倡并踐行“開放、平等、免費”服務理念,率先在國內圖書館界全面應用RFID(無線射頻技術)技術,2008年成功研發(fā)首臺“城市街區(qū)24小時自助圖書館”,日均接待讀者達到1.4萬人次。為了進一步滿足市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位于深圳北站、總建筑面積達到7.2萬平方米的深圳第二圖書館建設項目也于2019年底正式開工。
位于紅荔路的深圳圖書館老館。
秉承“服務立館、技術強館、文化新館”的辦館理念,深圳圖書館始終堅持“文化+科技”引領事業(yè)發(fā)展,專注于文明傳承與文化耕耘,目前已建立起由實體館、網(wǎng)站、微信微博、支付寶城市服務、移動APP、電話語音系統(tǒng)等構成的多元化服務平臺,365天為市民提供豐富、便捷的服務體驗。新館開放十余年來共接待進館讀者4871萬人次,文獻外借量達到5236萬冊次,舉辦讀者活動10823場,分別是紅荔路館舍服務量的2.4倍、12倍和20倍。截至2019年底,擁有持證讀者137萬名,微博微信關注用戶89萬名,館藏總量1040萬冊、件(包括紙質文獻533萬冊,電子文獻507萬冊、件),榮獲各級各類榮譽數(shù)百項,其中全國文明單位、全國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全民閱讀示范基地、全國一級圖書館等省級以上榮譽獎項近150項,為深圳市榮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全球全民閱讀典范城市”稱號做出重要貢獻,是深圳全民閱讀的重要陣地與主要推廣者,不斷涵養(yǎng)城市文化土壤,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
市民在深圳圖書館看書。
將于2023年完工的深圳第二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