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洲大學解剖系對尸體、人體器官貼標實現精確追蹤和快速盤點
作者:賀琳
來源:RFID世界網
日期:2009-06-03 13:02:44
摘要:為了簡化和提高尸體追蹤流程,解剖學系目前在測試一套由 Wireless Internet for Mobile Enterprise Consortium (WINMEC) 提供 RFID 系統。
絕大多數大學的教研項目依靠公共資助的扶持,然而這些贊助并不一定總是現金的形式。舉個例子,加洲大學解剖學系每年都會收到 1000 具左右的捐獻尸體,支持健康專業(yè)的教育,及未來科學研究。為了簡化和提高尸體追蹤流程,解剖學系目前在測試一套由 Wireless Internet for Mobile Enterprise Consortium (WINMEC) 提供 RFID 系統。
越來越多的醫(yī)院和研究中心采用 RFID 來提高尸體和人體標本(如組織樣本)的追蹤,這類應用最早源于 VeriTrace 開發(fā)的一套系統,用于追蹤在卡特里娜颶風中死亡人士的遺骸。2008 年,Mayo Clinic 開始采用 RFID 追蹤活體組織樣本。最近,Michigan Health System 大學也開始采用 RFID 追蹤人體組織。
UC 解剖學系的主任 Brandi Schmitt 稱,UCLA 的解剖實驗室目前在評估 WINMEC 方案 - SpecimenTrak。UCKA 也在 Davis、Irvine、San Francisco 和 San Diego 的加州大學分校設立實驗室。這四家實驗室目前都采用紙張記錄系統追蹤尸體。
RFID 硬件已投入應用一年多,運行良好,Schmitt 解釋說,公司目前著手軟件的集成,以便將這套系統集成進其它實驗室?!拔覀兡壳爸饕ぷ魇菍?nbsp;WINMEC 軟件集成進現有的數據庫。我們現有管理絕大多數據的數據庫與 SpecimenTrak 數據庫是獨立分開,所以我們必須開發(fā)兩者接口界面”。一旦這個步驟完成 - Schmitt 預計于今年秋季 - 其它幾家解剖實驗室也將采用這套系統。
當尸體送達 UCLA 時,每具尸體都分配一個識別碼,識別碼被輸入軟件里,與 RFID 標簽的 ID 碼相對應,RFID 標簽接著被縫進尸體里。
如果,尸體被分解,那么每一塊都會另外分配一張標簽,如肢干或器官。這些新增加標簽的 ID 碼在軟件里與整具尸體的標簽相對應,這個非序列化 ID 代表著標本的類別。新標簽要么直接縫進可移動人體部件里,要么永久性粘貼在存放器官的容器上。
解剖實驗室的工作環(huán)境對標簽的編碼和讀取是個挑戰(zhàn)。實驗室的絕大多數工作臺和存儲區(qū)都是由金屬制成,金屬易反射 RF 波。而且,由于尸體和樣本主要成分是水,液體會吸收 RF 信號,這些都影響標簽的讀取。
WINMEC 和 Schmitt 測試了幾種不同類型的無源 RFID 標簽,包括符合 EPC Gen 2 標準的超高頻無源 RFID 標簽。由于受到金屬和液體的干擾,這些標簽讀取率并不高,所以公司決定采用符合 ISO 11784 和 11785 標準的低頻無源標簽。實驗室工作人員采用一個棍棒式 RFID 閱讀器讀取標簽。
由于標簽價格便宜,為了避免重復使用可能造成的系統錯誤,到達了使用期限的樣本(整具尸體或部件)被梵燒丟棄時,標簽并沒有被收回,重新使用,而是留在樣本上。
現在,RFID 系統支持 UCLA 實驗的兩個主要的工作流程:系統被用于識別捐獻尸體和盤點尸體庫存。過去,實驗室采用手寫標簽識別尸體,并通過手工讀取標簽執(zhí)行盤點,十分費時?,F在員工手持閱讀器經過每具尸體 ,收集數據,可每個月盤點一次,大大減少了盤點時間。
一旦其它四個實驗室完成該系統安裝,RFID 標簽還可以追蹤實驗室間樣本往來。
Schmitt 與 WINMEC 最早在 2005 討論采用 RFID 的追蹤尸體的可能性。經過標簽和閱讀器的多次測試后,項目于 2007 年下半年正式啟動。
實驗室人員采用棍式閱讀器讀取RFID標簽
越來越多的醫(yī)院和研究中心采用 RFID 來提高尸體和人體標本(如組織樣本)的追蹤,這類應用最早源于 VeriTrace 開發(fā)的一套系統,用于追蹤在卡特里娜颶風中死亡人士的遺骸。2008 年,Mayo Clinic 開始采用 RFID 追蹤活體組織樣本。最近,Michigan Health System 大學也開始采用 RFID 追蹤人體組織。
UC 解剖學系的主任 Brandi Schmitt 稱,UCLA 的解剖實驗室目前在評估 WINMEC 方案 - SpecimenTrak。UCKA 也在 Davis、Irvine、San Francisco 和 San Diego 的加州大學分校設立實驗室。這四家實驗室目前都采用紙張記錄系統追蹤尸體。
RFID 硬件已投入應用一年多,運行良好,Schmitt 解釋說,公司目前著手軟件的集成,以便將這套系統集成進其它實驗室?!拔覀兡壳爸饕ぷ魇菍?nbsp;WINMEC 軟件集成進現有的數據庫。我們現有管理絕大多數據的數據庫與 SpecimenTrak 數據庫是獨立分開,所以我們必須開發(fā)兩者接口界面”。一旦這個步驟完成 - Schmitt 預計于今年秋季 - 其它幾家解剖實驗室也將采用這套系統。
當尸體送達 UCLA 時,每具尸體都分配一個識別碼,識別碼被輸入軟件里,與 RFID 標簽的 ID 碼相對應,RFID 標簽接著被縫進尸體里。
如果,尸體被分解,那么每一塊都會另外分配一張標簽,如肢干或器官。這些新增加標簽的 ID 碼在軟件里與整具尸體的標簽相對應,這個非序列化 ID 代表著標本的類別。新標簽要么直接縫進可移動人體部件里,要么永久性粘貼在存放器官的容器上。
解剖實驗室的工作環(huán)境對標簽的編碼和讀取是個挑戰(zhàn)。實驗室的絕大多數工作臺和存儲區(qū)都是由金屬制成,金屬易反射 RF 波。而且,由于尸體和樣本主要成分是水,液體會吸收 RF 信號,這些都影響標簽的讀取。
WINMEC 和 Schmitt 測試了幾種不同類型的無源 RFID 標簽,包括符合 EPC Gen 2 標準的超高頻無源 RFID 標簽。由于受到金屬和液體的干擾,這些標簽讀取率并不高,所以公司決定采用符合 ISO 11784 和 11785 標準的低頻無源標簽。實驗室工作人員采用一個棍棒式 RFID 閱讀器讀取標簽。
由于標簽價格便宜,為了避免重復使用可能造成的系統錯誤,到達了使用期限的樣本(整具尸體或部件)被梵燒丟棄時,標簽并沒有被收回,重新使用,而是留在樣本上。
現在,RFID 系統支持 UCLA 實驗的兩個主要的工作流程:系統被用于識別捐獻尸體和盤點尸體庫存。過去,實驗室采用手寫標簽識別尸體,并通過手工讀取標簽執(zhí)行盤點,十分費時?,F在員工手持閱讀器經過每具尸體 ,收集數據,可每個月盤點一次,大大減少了盤點時間。
一旦其它四個實驗室完成該系統安裝,RFID 標簽還可以追蹤實驗室間樣本往來。
Schmitt 與 WINMEC 最早在 2005 討論采用 RFID 的追蹤尸體的可能性。經過標簽和閱讀器的多次測試后,項目于 2007 年下半年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