鉆石與水誰更貴?——移動電子商務的方向論
鉆石與水,那個更貴?
亞當·史密斯留給經(jīng)濟學界的問題讓人們圍繞著“價格”與“價值”的悖論爭論了好幾個世紀,直到今天大多數(shù)消費者仍不能很清晰的區(qū)分這兩者之間的差別,這其中也不乏許多受過正規(guī)高等教育的年輕消費者。近十年來電子商務的高速發(fā)展在世界范圍內引發(fā)了一輪又一輪的高潮。聚焦到國內市場,2012年天貓“雙十一”的191億“天文數(shù)字”讓整個社會都“震精了”,隨之而來2012年阿里巴巴破萬億,移動電商增長超600%等一系列數(shù)字不斷挑戰(zhàn)人們的“??凇?,一時間“不電子,不商務"的論調甚囂塵上,然而我們將目光再次聚焦,在電子商務領域其中,藏著一片幾乎尚未開發(fā)的處女地--移動電子商務。
“知道”與“得到”之間到底有多遠?
最近在各大科技博客,微博和論壇上有一款軟件再一次被人們津津樂道。你可以用它掃描任意一款產(chǎn)品包裝上的條形碼,即可立即獲知該產(chǎn)品在不同零售終端以及各類平臺的零售價格,這就是“我查查”,一款掃碼比價軟件。其實早在2009年,隨著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掃碼比價類軟件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從萌芽,到增長,到爆發(fā),然后到低谷的整個過程。它們的增長依賴于“攝像頭”這一曾經(jīng)高富帥的設備在智能手機上的普及,人們除了各種45度角自拍之外,終于發(fā)現(xiàn)一個真正“實用”的基于攝像頭的功能,于是乎開始在各種零售終端場合拿出手機,以一種神秘的自豪感打開某個掃碼軟件,隨著滴的一聲,告訴身邊的人:“這東西在隔壁家樂福賣19.99,比這里便宜2塊錢?!比欢覀儩u漸發(fā)現(xiàn),最終大多數(shù)人也沒能因為便宜2塊錢而轉移到隔壁的超市去購物。到今年春節(jié),我們發(fā)現(xiàn)更多的人則是利用我查查這類軟件去掃描春節(jié)里別人送的禮到底值幾個錢。這個現(xiàn)象所引出的問題實際上就是“知道”與“得到”之間的距離測算問題,我們潛意識里總認為消費者是圖便宜的,因此我們只要把正確的信息提供給他們,他們一定會按照我們提供的信息來指導他們的消費行為,這是電子商務一直以來所遵循的潛規(guī)則。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這就又一次提醒我們“價格”很重要,但也不一定真那么重要。雖然我們的消費者還不能明確的區(qū)分“價格”與“價值”之間的專業(yè)釋義,但他們一定知道為了省2塊錢而去把車從地下室開出來,再停到隔壁超市的做法是不靠譜的。一款掃碼比價的軟件所能提供的“價值”僅限于曝光“價格”的話,那么它的“價值”也必然是與“價格”等同的,它只能讓你“知道”利益的不均等,但卻無法讓你“得到”任何利益。這一點我相信我查查團隊的人也早已意識到,因此就有了后來的“我查查購物車”,顧名思義,它可以讓你直接購買商品。但這個時候,天貓、淘寶、京東等PC電商大腕已全面進入移動領域并發(fā)布了帶有掃碼功能的移動客戶端,而我查查這類通過“比價”這一生活服務功能介入電子商務的軟件已經(jīng)錯過了最佳的窗口期。
要“便宜貨”,還是要“好貨”?
比價類軟件在電子商務試水的失落并不能說明移動電商的不景氣,像如意淘這樣依附于淘寶平臺的產(chǎn)品就活的挺滋潤。同時,PC電商大腕的“移動化”也不能說明他們能在移動端就一定能順利稱霸一樣。從淘寶的C2C時代到如今群雄混戰(zhàn)的B2C時代,PC電商自始至終脫不開“價格”這一重要的因素,從京蘇價格戰(zhàn)到天貓雙十一,用京東商城劉強東的話說就是電子商務要把消費者慣壞,要讓消費者不但得了便宜,東西還要好,快遞還要快,還得免郵費,出了問題還要有保障。“便宜無好貨”是每個中國消費者耳熟能詳?shù)闹V語,各路“大腕”通過綁架投資人、商戶、代理商、渠道商的方式所營造的“便宜有好貨”的假象在天貓191億傳奇之后開始出現(xiàn)裂縫。當消費者開始調侃:“世界末日都過了,雙十一的貨還沒發(fā)出”的時候,全世界都心照不宣,原本隔在賣家與買家之間的一層叫做信任的薄紗已經(jīng)捅破。消費者對品質的需求正在逐年上升,而電商們針對品質的追求迫于多方原因正在不斷下降。如此一來二往,在這個人均GDP跑不贏CPI的時代,僅僅靠開發(fā)一個移動版的客戶端是無法收買正在失去信任的用戶的,電商們需要一個能夠賣好貨,真貨,品質貨的口碑,而消費者則愿意為此多掏一些腰包,于是乎像“閃購”這樣的產(chǎn)品跳入筆者的視線。
從B2B到C2C,從B2C到B2B2C……模式從來都是后來賦予的,馬云做阿里巴巴時并不知道什么叫B2B。
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什么都缺,最不缺概念和模式。筆者接觸到閃購也是因為他們拋出的“F2C”的新概念,即“Factory to Customer”,它承諾從平臺賣出的商品都是廠家直供的原廠產(chǎn)品,因此每款商品在平臺上只有一個供貨方。除了原廠直供之外,其還是一款二維碼軟件,消費者可以通過掃描“真知碼”后直接下單購買。筆者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包括《南方都市報》和《讀者文摘》在內已有多家知名媒體與他們開始合作掃碼購物等功能。是目前少數(shù)幾家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下原生的電商平臺之一,它以二維碼為介質,在“我查查”的掃碼比價基礎上進行提升,弱化比價而強調購買行為,從“知道”提升到了“得到”層面,同時避開PC電商所追求的價格戰(zhàn)略,改為傳達“原廠正品”,“真品質”在內的以價值為導向的經(jīng)營理念。說到這里,筆者認為它至少在方向上是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因為未來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將持續(xù)被削弱甚至消弭,而消費者對品質的追求則直接與產(chǎn)品價格掛鉤,因此只有真正具有高價值的產(chǎn)品才能吸引消費者的關注。
然而,概念畢竟還是概念,模式終究也只是模式,在未能規(guī)模化并堅持下去的時候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這款產(chǎn)品目前還屬于電子商務領域的“屌絲級”玩家,筆者發(fā)現(xiàn)這個平臺確實有如廣州輕工集團旗下的眾多老字號生產(chǎn)方在銷售自己的原廠產(chǎn)品,但其他更多的則是一些不知名的小品牌產(chǎn)品,而且軟件整體的UI和用戶體驗簡直可以用災難來形容??梢钥闯觯鎸η胺奖姸嘤绣X,有人,有名氣的“高富帥”,他們在所謂“F2C”的道路上走也比較艱難。然而歸根結底無論是C2C、B2C、還是F2C,也無論是天貓、京東、亞馬遜又或閃購,他們都是扮演者中間的“2”的角色。移動電子商務是電子商務的一種,但絕不是PC電商的衍生品,它是順應科技發(fā)展而誕生的全新市場,在這市場里的所有玩家都應扮演一個橋梁、一個紐帶、一桿秤的角色,平衡賣家與買家之間的利益,化解沖突,對稱信息,提升價值。只有當賣家依賴于買家,買家信任賣家的時候,平臺才能夠得以壯大,淘寶通過支付寶等措施在PC電商時代做到了這一點,二維碼能否成為移動電商的突破口?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