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深圳數字城管織“城管之網”覆蓋全城
在廣東深圳,有一張高效運轉、覆蓋全城的“城管之網”,日均處理各種城市管理案件3000多宗,發(fā)現問題的及時性、處理問題的速度和效果等成倍增加,城市管理因此走上高科技的軌道,這張網就是數字城管系統。
一張用先進的信息技術編織的網
所謂“數字城管”,就是運用先進的數字化信息處理技術建成的城市管理信息平臺,實現了從發(fā)現城市管理問題、處置問題到對處置效果進行評估全過程的信息化、客觀化、科學化,為城市管理工作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使城管問題的處置更快速、更高效。
一張快速發(fā)現及處置
各種城管問題的網
數字城管把深圳近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分成633個管理網格,每個網格由至少2名信息采集員負責,每天12個小時在大街小巷巡查。發(fā)現城管問題后,信息采集員將用工作智能手機“城管通”拍下照片,連同地址和問題描述一同發(fā)送到城管監(jiān)督指揮中心(問題上報環(huán)節(jié))。中心接報后,將根據立案標準判定是否立案。若立案,將通過業(yè)務平臺即時把該案件派遣到相應的責任單位進行處置(立案與派遣環(huán)節(jié))。責任單位將在限時內對該城管問題進行處理,并將處理結果反饋到監(jiān)督指揮中心(處置與反饋環(huán)節(jié))。中心收到責任單位的反饋后,將通知信息采集員就問題處置效果進行核查。信息采集員核查后將拍下照片發(fā)送回中心,以便作前后對照(核查環(huán)節(jié))。中心將審查案件的處理流程,比對處理前后照片,按照結案標準判斷是否結案(結案環(huán)節(jié))。若未達結案標準,將重新派遣責任單位處理,直至達到結案標準,正式結案。以上就是數字城管處理城市管理問題的一個完整工作流程。
通過這套發(fā)現及解決問題的工作制度,平均個案處理時間由未實行數字化管理模式時的平均100多個小時,縮短為現在的30小時。事實證明,數字城管使城市管理問題的發(fā)現更及時、處理更高效。
一張連接市民與政府的網
提起“數字城管”,想到“萬米網格”和“信息采集員”等數字城管名詞,很多人會感覺與自己關系不大。其實,數字城管和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城市事務的“數字大管家”。如亂擺賣、亂張貼、井蓋缺失、水管爆裂等城市管理問題,影響著市民的生活質量,甚至是生活安全。通過數字城管系統,大量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得到了第一時間的發(fā)現、第一時間的解決。同時數字城管也受理了大量市民投訴,成為一張連接市民與政府的網。2012年深圳數字城管受理市民投訴案件52,502宗,平均每天達150宗。處理涉及各類井蓋缺失等公共安全的案件18,490宗,平均每天達50宗,有效解決了一大批市容環(huán)境存在的實際問題及涉及公共安全問題,為維護城市的平穩(wěn)運轉,營造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一張連接各個相關處置單位的網
數字城管將21個政府職能部門和駐深單位、15個提供公共服務的專業(yè)集團公司以及10個區(qū)、57個街道辦事處的1500多家單位聯系成一個超大規(guī)模的問題處置網絡。
在數字城管中,處于工作第一線的信息采集員是整個系統的“偵察兵”,負責上路巡查、上報案件、核實、核查、處理簡易案件(如鏟除亂張貼小廣告);各責任單位負責及時處理職責范圍內出現的大小城市問題;各級城管監(jiān)督指揮中心則扮演“指揮官”和“監(jiān)督者”的角色,負責案件處置流程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協調、對立案和結案標準的把握,并根據系統自動生成的數據對城管信息采集員、平臺操作員和責任單位進行客觀評價,用評價控制數字城管工作質量。2000名信息采集員、300名平臺操作員、1500多家市、區(qū)、街單位的上萬名工作人員各司其職,在工作機制的串聯下讓數字城管這部機器順滑地運轉。
數字城管已成為維護城市容貌
與市政設施的主要手段
深圳市作為全國最早確定的10個試點城區(qū)之一,其數字城管系統于2006年7月建成運行。系統運行至2012年底,全市數字城管監(jiān)督部門共接報城市管理問題8167419宗,立案派遣7173128宗。2012年全市日均立案3500多宗,是實施數字城管前同期日均立案數的70倍。與此同時,處置問題的效率日益提高,2008年到2012年結案率分別為89.92%、95.85%、96.43%、99.39%、99.61%,結案率逐年上升。
在評價體系的督導下,2012年市屬責任單位的案件按時處置率已達到98.5%;區(qū)屬責任單位的案件按時處置率平均達到99%以上。數字城管實現了城市管理問題由被動受理向主動發(fā)現、由政府管理向社會管理的轉變,在促進市容環(huán)境的提升、維護城市的公共安全以及為民辦實事方面正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