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C支付還是云支付?場景+支付的模式才是正道
2014年是國內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爆發(fā)的一年,交易規(guī)模達到了6萬億,一方面這有賴于移動互聯網的迅速普及,另一方面有賴于基于移動支付的消費場景的大量鋪設,包括互聯網理財、打車、外賣、彩票(世界杯)等領域的火熱。移動支付既是傳統(tǒng)互聯網經濟最后的一環(huán),也是撬動互聯網金融和O2O未來藍海市場的第一環(huán),同時基于移動支付的數據沉淀又能形成新的經濟效益,所以包括銀行、運營商、互聯網巨頭、創(chuàng)業(yè)公司在內的玩家紛紛殺進移動支付領域。但是針對移動支付場景,各家理解各不同,我們今天談談這個話題。
一,獨立APP還是內嵌于APP?
在原生APP當道的當下,移動支付玩家是不是也應該像支付寶一樣做一個獨立APP?阿里為什么這么做,這與阿里系的生態(tài)產品線有重要關系。阿里以電商起家,而電商是移動支付的最重要場景,所以支付激活對阿里而言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阿里志不只在電商,但是其他領域阿里并沒有豐富的產品線支撐,因為阿里的流量去向太單一(阿里流量目的地去向基本是商品,百度和騰訊則可以是任何事物)。所以在本身場景缺失,且流量去向單一的情況下,通過獨立支付應用反向撬動其他場景就成為可能,所以這也是阿里能做大余額寶的邏輯,即[支付-場景]
不同于阿里,百度錢包在成立之初選擇將支付內嵌于APP中,主要集中在百度移動端兩個入口:手機百度、百度地圖。此前業(yè)內有人士分析稱“下載APP是一個較高的門檻”,所以很多公司將支付內嵌于其他APP中,但我覺得“下載”對百度不是問題,手握強大分發(fā)渠道的百度分分鐘可以再添一款過億APP,百度這么做我認為是百度的場景較為分散,包括手百、百度地圖以及接入百度錢包的糯米、去哪兒等,基本上支付各種場景的集合,即百度本身就具有場景,直接在場景上增加一個支付環(huán)節(jié)即可,這是[場景-支付]的邏輯。而隨著愚人節(jié)百度錢包獨立APP草圖的流出則可以看出,百度錢包或正在考慮增設獨立APP,以激活更多外部場景,通過雙渠道進行更全面的覆蓋和導流。
微信支付就不同了,其更像支付寶,只是將支付依托在社交之上,再以支付撬動入駐的一眾商家,包括京東、點評、美麗說、同程、滴滴等,因為社交是其最大的流量來源。所以說白了,在產品流量過度集中前提下,其實更應該選擇獨立APP,這樣方便用支付撬動其他場景,例如阿里騰訊;但在產品流量較分散的情況下,支付可以內嵌于場景中,這種利于支付行為最快地轉化,例如百度。
二,鋪設場景還是引爆場景?
以微信支付為例,大家普遍承認移動支付爆發(fā)的前提是需要有場景做支撐,那么問題來了,場景可以撬動支付,那么誰來引爆場景?微信的邏輯是用單一場景引爆支付,再將引爆的支付用戶導入其他場景。但微信紅包的缺陷是,紅包本質上不是場景,蘊含其中的社交才是,那么微信紅包就脫離了支付的范疇,用戶開通微信支付的原因很可能是“我要提現、我要發(fā)紅包”,而不是“我要開啟移動支付”,因為紅包只是社交的附屬物(這里廢話幾句支付寶。支付寶紅包之所以顯得突兀,就是因為強行將一個工具性產品通過通訊錄社交化了)。所以微信發(fā)現頁的其他場景打開率較低。從某種程度上來看,紅包覆蓋范圍更大,但對單個用戶效果看,可能不如通過滴滴開通的支付用戶。但這是微信的邏輯,單個場景突破,引爆支付。
反過來看,百度錢包的邏輯是鋪設場景,以多場景帶支付用戶。根據艾瑞咨詢數據看,2014年第三份支付結構看,排前五的是網絡購物、基金、航空旅行、電信繳費、B2B電商,百度似乎將相對應的場景都鋪設了,包括綜合性的平臺手百和地圖,及垂直領域諸如去哪兒、糯米、金融、外賣等,那么百度如何引爆這些場景呢?百度的邏輯是不需引爆,因為搜索本身就是目的性強的行為,用戶對結果有很強的需要性,支付行為產生的應該自然而然的。所以百度錢包是“你要干這個,那順便開個支付吧”,微信支付是“你支付都開了,那就干點別的吧”。
三,NFC支付還是云支付?
國內包括支付寶、微信支付、百度錢包其實都是云端支付服務,可以通過軟件下載的形式在手機上實現支付功能。但國外諸如Apple Pay、Google Wallet等都主打NFC近場支付。那么未來到底哪種支付方式會成為主流?我覺得需要厘清幾個問題。
NFC是未來嗎?我認為這要看如何理解支付,如果移動支付只是錢包的延伸,那么NFC顯然更加便捷、更加友好,但如果將移動支付增加一點泛金融的色彩,那么顯然云端支付更加合適?,F在不少廠商已經在融合NFC近場支付與云支付,這或許才是未來移動支付的模樣。國外目前來看,強大的信用卡值得使得互聯網云端支付企業(yè)規(guī)模有限,而互聯網化較強的線下商業(yè)圈則給NFC近場支付的發(fā)展提供了機會。但是國內不同,線下基礎設施不完善就是很大的阻礙,而基于電商的云支付早已養(yǎng)成了用戶的使用習慣。NFC支付占整個支付市場的比例非常之小,市場研究機構預計今年NFC支付只占整個移動支付規(guī)模的3%。所以目前看NFC 的潛力非常巨大。
國內云支付玩家該如何切入NFC支付?包括支付寶與物美超市合作,百度錢包與公交一卡通合作,掃碼形式本質上還是云端支付的邏輯,但這種支付形式是天然接近NFC近場支付的。所以建議NFC統(tǒng)計的規(guī)范成為當下的重要支付,日韓近場支付由運營商主導,美國則是互聯網公司主導,從近幾年互聯網對傳統(tǒng)運營商的種種顛覆及運營商的萎靡不振看,中國NFC支付也將會由互聯網公司主導,BAT都有機會。
四,支付是入口還是終點?
這就有點像雞生蛋還是蛋生雞了。我的理解是,既然互聯網經濟總是講究閉環(huán),閉環(huán)本身是沒有開始結束的,同樣的道理,支付既可以是起點入口,也可以是終點。而落實到最后,支付終究需要場景支撐,場景對支付的依賴程度決定了支付是扮演入口的角色還是終點的角色。如果場景極度依賴支付,那么支付就是入口,支付更像一個產品;如果場景對支付工具的依賴性較弱,那么支付只是扮演終點結算作用,支付更像一個功能。國內一眾移動支付玩家中,支付寶將支付做成了產品,百度錢包則突出支付的功能作用,微信支付不同于前二者,是因為其支付更像產品,但卻將產品的核套在了微信的殼上。
所以,支付不管是入口還是終點,場景+支付 的模式才是正道。由于支付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必須依托場景才能發(fā)揮其最大價值,這就是我所理解的場景之下的移動支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