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思維存在嗎?
如果要將物聯網時代給一個起點,我覺得會是2014年1月14日。那一天,互聯網時代的巨人Google,宣布以32億美金并購一溫控器廠商Nest Lab。
這個并購案,看到兩個跡象。純粹軟件的互聯網差不多到盡頭了,虛實合一(網絡世界與物理世界融合)要開始起飛了。除了網絡的數據之外,實體世界的數據,才是真正大數據時代的藍海。
同年三月,全球半導體教父人物張忠謀也在演講中指出,預言物聯網是下一件大事(Next Big Thing),半導體產業(yè)若缺席物聯網,勢必將被淘汰。
如果來追溯一下歷史(不是以技術開發(fā)或產品推出點定義,而以先進技術進入尋常百姓家觀點,或是逐漸受到廣大的重視來論),2007年6月29日Apple第一代iPhone在美國的開始銷售,屬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起點。1994年10月13日 Netscape Navigator 1.0的推出是計算機互聯網的起點。1981年8月12日,IBM推出的5150個人計算機即是個人計算機時代的起點。
新的技術變革,將會啟動新的機會與挑戰(zhàn)。要掌握這新的機會,就要建立新的思維模式,并設計新的商業(yè)模式。
為了順應互聯網技術,中國的先行者(媒體炒作者)提出了”互聯網思維”。不論你是否認同互聯網思維,至少互聯網思維已經成為一流行語。未來,也會出現”物聯網思維”。我們就暫時將互聯網思維當成一個思想模式好了。
有了這個思考或思想模式,下一步就是商業(yè)模式設計與執(zhí)行。以新的物聯網思維,設計新的物聯網商業(yè)模式,通過物聯網商業(yè)模式盈利。
在還沒談物聯網思維前,讀者需要先厘清互聯網思維與移動互聯網思維。并且定義物聯網思維與定位物聯網思維與互聯網思維及移動互聯網思維的異同。
物聯網思維有沒有哪些新觀念是互聯網思維與移動互聯網思維所沒有的,是一個關鍵議題。
先談談移動互聯網與互聯網的差異。移動互聯網比互聯網多了”移動”、”位置”、”身份”與”實時”。多了這些元素,移動互聯網已經啟動了諸多的商業(yè)模式與商業(yè)區(qū)塊,包括O2O(從在線到線下)就是一個例子。
從聯網角度角度來看,互聯網時代就是”計算機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就是”智能手機聯網時代”。而物聯網時代就是”萬物聯網時代”,包括從人通過“聰明的物品”,例如智能車或智能冰箱來連接到網絡。另一個就是“自動的物品”,例如智能溫控器或智能機器人來鏈接到網絡。如圖一所示?! ?/p>

圖一、物聯網時代主要成員與聯網模式
從圖一的示意圖中可以看出,不論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或是物聯網,所有運作的核心均是大數據(Big Data)。
物聯網的第一個特征,就是每一對象都有通訊與聯網能力。所以再三年后,所有電視都可連網、冰箱都可聯網、空調都可連網、鏡子可以聯網、微波爐可以聯網,所有家電都可連網。人通過聯網的家電與所有外在世界連動,和朋友與親屬連動。
一般預估,物聯網時代可能在2020年到來。
物聯網的第二個特征是,這些聯網的對象在某一段時間后,將會越來越聰明,因此不需要人的存在了。這個時代或許可以稱為“自動物品的聯網”,例如現階段的Nest恒溫器,它具有人工智能,并會學習人類的使用行為,經過操作者教導后,可自己運作。日本軟件銀行(Soft Bank)的服務型機器人Pepper也屬于這一類。
人工智能是物聯網時代關鍵技術。
根據梅特卡夫定律,聯網世界的價值與聯網數量平方成正比。 掌握終端客戶或鏈接的數量是網絡價值之所在,通過這些新的物聯網技術收集與掌握更多數據正是價值之所在。
在一個萬物聯網(包括人與一般物,智能的物與自動的物)世界中,掌握這些連結就是掌握這些新價值。而新的商業(yè)模式,也將這些錯綜復雜的連結中出現。
物聯網比互聯網多了什么,物聯網比互聯網多了對實體世界的掌握、對于實體世界和網絡世界接口的掌握、以及對于虛實融合事業(yè)的掌握。到那個時代時,虛擬世界是所有實體世界仿真與運作的核心,也是虛實合一世界的中樞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