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進入規(guī)模應用階段 技術短板逐漸顯露
20世紀初,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激戰(zhàn)正酣,英國空軍指揮官在一次任務中發(fā)現:英軍機場,雷達可以偵測到飛機,但是無法識別到底是盟軍還是敵軍。也就是說,如果敵軍的戰(zhàn)機群涂上英軍顏色,機場地面塔臺很可能待飛機飛到很低高度,甚至降落后才能發(fā)覺。這個潛在的問題,將威脅著機場以及地面人員。于是,一種新技術也孕育而生——RFID。
RFID是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縮寫,中文稱為無線射頻身份識別(下文簡稱RFID)。簡單說,一個RFID芯片就像U盤一樣,可以存入特定數據,并發(fā)出無線射頻信號。接收機可以在一定距離內捕捉到信號。隨著科技不斷進步,RFID射頻識別技術得以廣泛應用。
進入21世紀,RFID已經在國內的金融支付、身份識別、交通管理、軍事與安全、資產管理、防盜與防偽、金融、物流、工業(yè)控制等領域的應用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并在部分領域開始進入規(guī)模應用階段。
如今全球零售行業(yè)的巨頭正紛紛“觸電”RFID。比如快時尚服裝連鎖品牌UR,通過RFID應用管理供應鏈技術,實現了7天的全球領先前導時間、每周每店兩次貨品更新、每年推出萬款新品。
還有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也要求供應商在包裝箱及集裝箱上貼上RFID標簽,開發(fā)出基于RFID等技術的供銷存系統(tǒng)及全球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通過采用RFID技術每年可以節(jié)省83.5億美元。
如今,無人零售風口興起,無人便利店門派林立,但它們依然離不開RFID技術。目前,無人便利店的玩家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一類是以歐尚、大潤發(fā)為首的傳統(tǒng)零售,一類是以阿里、繽果盒子為代表的互聯(lián)網公司,還有一類則是由居然之家、娃哈哈等為代表的跨界運營企業(yè)。它們的共同點是基本上都離不開RFID技術,每件商品上面均貼有RFID標簽,用于結賬收款,此外還配備了監(jiān)控系統(tǒng)、遠程客服等功能。
但在無人零售行業(yè)的實際的運用中,RFID技術卻顯露出了自身的“短板”,更有業(yè)內人士因此大膽預判:“采用RFID標簽的無人超市必死。”
這一說法雖顯夸張,但確有一定道理。眾所周知RFID標簽的作用,就是讓消費者可以通過標簽自動識別結算,大大節(jié)省了收銀環(huán)節(jié)的人工成本。但尷尬的是,標簽需要人工一個個往商品上粘貼的,也就是說收銀臺人手解放雙手的同時,貼標簽人力投入卻增加。這很明顯與“無人”的思維背道而馳。通過RFID標簽進行無人結算的無人超市,也僅僅只做到了表面“無人”,其背后還是少不了有大量人力成本的投入。
除此之外RFID標簽本身也有一定的成本。以繽果盒子為例,商品RFID標簽每個在五毛錢左右,本身的成本也不低。這樣一來,人力成本節(jié)省不下來,還需要額外支出標簽的成本費用。加上零售行業(yè)本身利潤就不高,任何成本的增加都將對其盈利能力造成巨大挑戰(zhàn)。本該節(jié)約經營成本的“無人超市”卻因為一張小小的標簽失去了意義。
所以說,無論是RFID技術還是其他人工智能技術,要真正運用到無人零售領域,如何能真正落地解決實際商用問題才是關鍵。這將會成為機械自動化、傳感器、機器視覺、自然語言處理和認知計算等技術有機結合在一起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