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設備:如何讓人們愿意戴在身上
可穿戴計算設備把智能手機的威力帶出衣服口袋,進入用戶的視野,在任何時候都可以使用這種計算能力。這就是可穿戴設備的意義,也是原因所在——在科技狂熱份子20多年的鼓吹之后——我們終于看到這個市場井噴發(fā)展的原因。谷歌、三星甚至蘋果都在進入這個領域,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售出上千臺設備的各種小公司。
終將代替智能手機
一場新設備的革命就在眼前:就像移動電話和平板設備取代曾經(jīng)不可一世的PC機一樣,可穿戴設備終將代替智能手機的角色。
從純科技發(fā)展的角度來說,可穿戴設備革命會比之前的移動大潮來得快得多。這都要感謝如今成本低廉的傳感器和芯片,讓小公司有機會設計生產復雜的可穿戴硬件設備。智能手機廠商在提供可靠的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服務上下功夫,而可穿戴設備只要在簡單的藍牙連接(或其他協(xié)議)上與智能手機通訊,開始自己的創(chuàng)新就行了,加上Kickstarter的幫助,小公司終于有機會去夢想、打造并銷售一款能夠與大公司競爭的可穿戴設備,這是在智能手機時代無法想象的。
如果說人們很快就會用可穿戴設備來替代自己的iPhone,聽上去有點可笑。但是不要忘了,十年前當有人說未來使用智能手機發(fā)郵件、上網(wǎng)、打游戲、看電影、查日程、做筆記——這些PC機的功能——的時候,也會被說成是可笑的。
一項研究調查顯示:智能手機用戶平均每天解鎖設備的次數(shù)超過100次,我們當中的一些人還要遠遠超過這個數(shù)字。Mary Meeker預計智能手機有三分之二的用途會被可穿戴設備取代。
實現(xiàn)這一點,僅僅是單一純粹的功能還遠遠不夠。智能手機直到iPhone才真正出現(xiàn)了巨大的飛躍,設計元素成為了核心環(huán)節(jié),而之前僅僅比較的誰的芯片更快,誰的操作系統(tǒng)更穩(wěn)定而已??萍脊救缃褚鞣氖且粋€完全不同的時尚領域,科技份子們之前自認為知道的許多事情都要改一改了。
“如果你沒辦法在兩秒鐘之內搞定你的設備,”Google Glass技術負責人Thad Starner說,“這款產品的用途將大打折扣?!奔词乖诮裉靵砜矗悄苁謾C也無法達到這個要求,試想一下:從褲子口袋拿出,解鎖,輸入密碼,找到需要的app應用,兩秒鐘早過了。
可穿戴設備減少了這里面的繁瑣流程。許多公司產品的賣點恰恰就是Mary Meeker所預見的:可穿戴設備取代了用戶與智能手機之間的許多交互操作。當你戴上谷歌眼鏡或智能手表的時候,就獲得了一個窗口,可以看到你的手機,有哪些來電、哪些文字消息和電子郵件,所有這些都是被推送的。
不僅如此,為了減少操作當中所消耗的時間,許多先進的可穿戴設備甚至能夠將其變?yōu)樨撝担涸O備能夠在用戶之前就知道他想要什么。谷歌眼鏡的核心體驗其實是Google Now。
但是如何讓人們愿意將其戴在身上?
只有當人們愿意將設備穿在身上的時候,可穿戴設備時代才會來臨。Misfit(可穿戴設備廠商)的首席執(zhí)行官Sonny Vu認為,“如今的可穿戴產品就像硅谷的書呆子為他們自己設計的一樣?!笔褂盟芰虾拖鹉z材料,并不像任何有風格的配飾。更糟糕的是,大部分運動追蹤器都要戴在手腕上,而Misfit的研究顯示,有30%的女性表示永遠不會在手腕上佩戴一款設備。
Sonny Vu的結論是,可穿戴設備“要么好看,要么就看不見”。谷歌眼鏡的問題就是如此,雖然這款產品并不是一個失敗的工業(yè)設計,但是當一個人在公共場合的時候,戴的眼鏡應該是要高度隱形的,僅僅好看都不足夠,還要足夠時尚才行??纱┐髟O備廠商的挑戰(zhàn)就在于了解這兩者間的區(qū)別。
而這個問題又可以歸結到兩個規(guī)律上面,第一個被稱為“藍牙討厭鬼(the Bluedouche)”,大概在2007年左右,人們會整天戴著藍牙耳機到處打電話,無論耳機設計得有多么漂亮迷人,基本上所傳達的信息還是:這個人可能會在任何時候接打電話——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這可不是什么禮貌的事情。
可穿戴設備就好像能夠讓使用者隨時跳出當前環(huán)境,進入處理自己事物狀態(tài)的開關。成功的可穿戴設備需要想辦法轉變所傳達的這個信息,一定要是用戶愿意表達的信息——即使設備電池沒電也是如此。
另外一個被稱為“卡車司機帽(Trucker Hat)”,也就是說一款不那么時尚的產品在變得流行之后,其受歡迎程度會迅速降低。每個人都有的,就不是什么酷的東西。這一點在智能手機時代并不如可穿戴設備那么明顯。試想一下,你去參加一個商務會議,每個人都使用和你一樣的手機,問題不太。但是如果你到一個同樣的會議,而其他人都戴著和你一樣的眼鏡,會是怎樣呢?或者是同樣的型號但是不同的顏色(比如白的、粉的、黃的、藍的和綠的),就好象蘋果的iPhone 5c一樣,這個時候的你就像戴著卡車司機帽的人一樣。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與眾不同,對于科技產品來說,也不例外。想想蘋果傳奇的廣告系列《1984》和《Think Different》,這些都在將蘋果用戶與其他“被洗腦的烏合之眾”區(qū)隔開。但即使蘋果也沒有預料到,他們生產的電腦會成為表現(xiàn)人格魅力和風格的產品,就像衣飾一樣。
而如今可穿戴設備也要歸到這個產品類別下面——手表、眼鏡以及其他的配飾——這是一個對時尚不那么敏感的消費市場,但是對產品獨特性和多樣化卻有著很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