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其信:城市交通需要引入全局規(guī)劃
北京治堵在多方爭議中終于走出了一小步——汽車申購搖號,外埠車輛限行管理,增加停車費等——但是遠未“塵埃落定”。最近的消息是,北京市人大將對各項措施進行調研監(jiān)督,具體方案將在3月份出臺。治堵措施會達到什么效果?而“后擁堵”時代的城市化應該如何“亡羊補牢”,加強城市運營智慧?就上述問題,智能交通資深專家,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原所長史其信接受了《中國經營報》的專訪。
《中國經營報》:2011年汽車限量上牌,外部進京車輛嚴格管控,你如何看待北京的這些治堵方案?
史其信:現在的治堵方案不是一個可以治本的措施,如今的擁堵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機動車發(fā)展過快,而公共出行條件又相對落后,在這種形勢下,才提出這些治理手段,我估計這些效果都是暫時的,而且效果多大也很難說。總之,限和堵都不是好辦法,疏導才是解決目前的方式,也就是要全力以赴的創(chuàng)造公交出行方便的條件。北京要提前十年像現在這樣發(fā)展公共交通,擁堵問題不會發(fā)展到如此地步,如今把老百姓再往公交上引導,難度就更大了。
《中國經營報》:許多專家把交通擁堵問題歸因為錯誤的城市規(guī)劃思路,你的看法是什么?
史其信:這么多年,北京的城市規(guī)劃確實沒有協同交通發(fā)展,我們一直強調,城市的發(fā)展和土地利用的相關性特別強,土地利用就自然造成了交通問題。當初修二、三環(huán)路,就是緩解市中心的交通擁堵,使中心以外的車輛可以從環(huán)路繞道,不用經過市中心,減小了城市的交通壓力,同時二三環(huán)也能保證是快速通路,現在快速路不快了,原因就是修了快速路之后,周邊的土地開發(fā)強度就特別大,所以就變成了二環(huán)路不是環(huán)城快速路功能,而是城市主干路功能了,所以如此的快速路修好了沒半年,就會堵起來,再繼續(xù)修三環(huán),再繼續(xù)擁堵。國外也是遇到這樣的情況,關鍵就在于還是在大力開發(fā),沒有限制,城市規(guī)劃和土地利用,和交通問題實際上是一回事,應該很好的協調好。
《中國經營報》:這對以后的交通和城市規(guī)劃有何借鑒意義?
史其信:要進行“交通影響分析”,就是在房地產商開發(fā)之前,批地的時候,首先這塊地的用途——賓館,酒店,居民區(qū)等等,此類用途會給該區(qū)域產生多大的交通量,對周邊的道路影響有多大都要進行評估和分析,如果超過了影響程度,就要不允許建設。如果有這個影響分析,就不會產生這么多的交通問題。
《中國經營報》:近幾年各地也把智能交通提上了日程,這個能否更好的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
史其信:智能交通實際上,有三個目的,一個是擁堵,一個是安全,一個是環(huán)保。目前的智能交通,只是發(fā)展到給大家發(fā)布信息,通知駕駛者路況,但是大家的選擇還是不一致,無法進行控制;我們正在跟國家建議,要做“下一代的智能交通系統”,根本在于控制車輛,實現交通管理智能化,用智能交通來解決擁堵問題。當然,這里面有很多的技術問題,但是更重要的還是體制問題。